演讲人:钱 斌
接到了湘鄂赣皖历史文化名人座谈的邀请,并且在湖北谈的就是屈原。接到这个题目,我有说不出来的一种感受——绝对不是喜悦,而是惆怅。
因为如果从中国古代法医学的角度来关照屈原,古人的三大自杀方式——投缳(上吊)、服毒、投水(跳水自杀),这三种死法里居然有两种(服毒和投水)和屈原有着文化关联。所以,从法医学的角度来说,屈原这个名字是笼罩着一层死亡阴影的。
中国古代有一种鸟叫鸩鸟。《离骚》中有这样一句:“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说屈原看见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接着他又想托另外一种鸟为媒,但又犹豫狐疑,怕它完成不了任务。
那么,鸩鸟究竟是一种什么鸟呢?这种鸟大概比猫头鹰大一点,浑身紫黑或紫绿色羽毛,脖子像秃鹫一样伸出来,眼睛也充满了血丝。这种鸟以蛇蝎为食,而且特别喜欢吃毒栗子。因为以毒物为食,所以鸩鸟就非常毒了,甚至它的巢周围几十步以内都寸草不生;它排下的粪便滴在岩石上,岩石上就会有一个个的黑点。
到了宋元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在矿物质里提取毒性更大的毒物,如砒霜。不过,虽然人们用了砒霜,但是鸩在历史上太有名了,于是它就有了点文化意义——即使我们是用砒霜自杀,但也还是称为“饮鸩”。
严格来说,这个和屈原的关系并不太大,只是他将鸩鸟的信息记载在《离骚》里而已。不过却给我们一个提示:大家平常看楚辞,可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文学方面的东西;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可能看到的却是科学方面的东西。楚辞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南方的物产和社会情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而投水和屈原的关联性就大了。屈原有志报国,却遭到楚王的放逐。当白起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传来,屈原觉得自己的理想破灭了,只有以死明志,于是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据说他的遗体没有浮上来,百姓们怕鱼虾糟蹋屈原的遗体,就将饭团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节包粽子习俗的来历。
屈原一定不是第一个投水的,你看他自我了结得那么彻底,肯定是跟别人学的;屈原一定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他之后投水而死的人成千上万。但是屈原肯定是最有名的一个,因为他的投水影响了后人自杀的行为模式,是有文化意义的。
这文化意义何在呢?我们从历代统治者对屈原的封崇说起。最早给屈原弄封号的是唐朝的哀帝。哀帝给屈原封了个什么号呢?叫“昭灵侯”。“昭”是昭示的意思;“灵”呢?灵就是“播明灵”,也就是对民间祭祀屈原的认可;“侯”是屈原的爵位。哀帝为什么要给屈原这个封号呢?因为唐王朝这时候快完了,国家需要忠臣,这样才可以安宁、和谐。但哀帝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他封了屈原后三年,唐朝就灭亡了。五代十国时候后晋有一个石敬瑭,这个人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他封屈原做“威显公”。公比侯的爵位要大一些。“威显”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屈原刚直不阿的品行。到了宋朝,宋神宗封屈原为“清烈公”,这个封号一直延续到清末。其中“清”指的是屈原的品行,“举世皆浊我独清”嘛;“烈”指的是屈原的个性,清刚、忠直、敢于担当。由于历代统治者不断地给屈原以封号,不断肯定屈原的某些行为,某一种精神,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我们对屈原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我们去崇拜和敬仰他,我们去效仿他,乃至于效仿他的某一种行为(投水),虽然这种行为未必值得效仿。
这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科学史的角度去剖析屈原。
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屈原,讲一讲我们爱国精神的一个楷模,讲一讲这位中国诗坛的诗祖,讲一讲这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讲一讲这位端午节的纪念主角,其实我们是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只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切入进去,我们才能得到传统文化更为全面的滋养。
上一新闻:屈原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
下一新闻:从心理角度解读屈原
(一)一个人的历史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节选《离骚》 历史。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只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只有屈原用神情的笔书写了自己的历史。但屈原书写自己历史的行为,不勉让人撇嘴不屑——他怎么可以如此夸耀自己,也太超级自恋了吧?! [阅读]
今天是端午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殉国投江的日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国的复兴,追求“美政”,最终楚国被攻破后,他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性格决定命运”,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个人悲剧,与其人格特质密切相关,本篇将运用九型 [阅读]
此文不讨论屈原的死因,没经过心理上的“望闻问切”,在此不妄加评判,我也无法判断他是否有强迫型人格,是否患有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在本文中只谈谈我所理解的他那彼时彼刻透露的思绪和心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 [阅读]
演讲人:钱 斌接到了湘鄂赣皖历史文化名人座谈的邀请,并且在湖北谈的就是屈原。接到这个题目,我有说不出来的一种感受——绝对不是喜悦,而是惆怅。因为如果从中国古代法医学的角度来关照屈原,古人的三大自杀方式——投缳(上吊)、服毒、投水(跳水自杀),这三种死法里居然有两种(服毒和投水)和屈原有着文化关联。所以 [阅读]
演讲人:安德义“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出自《易传·系辞》,我们从屈原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来看,他有很多正面的形象。从政治思想角度讲,他忠君、爱国、爱民、敬神,这是他的重要的四个方面。他的政治才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个著名的外交家——“入则与君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从人 [阅读]
演讲人:孟 泽很高兴讲讲梁宗岱对屈原的理解,他在民国三十年五月写作了长文《屈原》,我认为,这是屈原接受史上很重要的文献。梁宗岱,广东新会人,生于1903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岭南大学,少年时便已获得“南国诗人”的称誉,出版新诗集《晚祷》。1924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多所大学学习,得 [阅读]
演讲人:方志远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刚才两位学者的报告对我也是很大的启示。说到屈原,我心里比较复杂。首先,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我十分景仰他。刚才孟老师提到的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等,我读起来有顶礼膜拜的感觉。我个人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诗经》以后、《史记》以前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没有比这更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