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不讨论屈原的死因,没经过心理上的“望闻问切”,在此不妄加评判,我也无法判断他是否有强迫型人格,是否患有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在本文中只谈谈我所理解的他那彼时彼刻透露的思绪和心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非常有批判精神
他对于落后的、保守的东西极力嘲弄、诅咒、揭露。他认识到楚国的弊端,怀王不纳,群小共诛,斥责怀王的混用、群小的下劣和“众芳”的变节。
屈原,非常有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屈原,非常有献身精神
殉国之前,“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怀沙》”,用生命以死守志,加入到前圣先贤的行列中,展现了对自己所在国家的执着,信奉真理的追求。
世人对屈原的死因普遍有两种观点:
一、楚国的灭亡对屈原造成打击,以身殉国;
二、怀才不遇,屈原对自己的仕途和理想深感绝望,以死明志。
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有相关的证据表明其投江自杀前,他对于对社会环境的失望和不适应,环境和他个人的性格杀死了他,从心理角度上来说,自杀并不可取,以他的政治才见和抱负,也许能造就更大的人生价值。
屈原绝唱赏析
屈子临死绝词《怀沙》开篇以“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定下郁结、悲愤感情基调,后来说着说着,强烈的感情爆发控诉:“夫惟党人之鄙固兮, 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 陷滞而不济。”将那卑鄙小人和自己对比,爆发出自己的陷入泥沼的困顿和愤懑。
屈子长期处在抑郁,生活在无望的现实中,当时郢都已被占领,楚国即将消亡,他忧心如焚,一腔爱国情怀,却又报国无门,精神支柱的倒塌,使他觉得生命再无意义,用自己的死亡来启示世人。
为什么屈原会选择投江自杀?
在屈子心里,众人皆恶臭污浊,唯我是“香草美人”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子在自己流放的时候仍然选择在楚国,他内心是如此地孤独、悲惨,不被世人理解,独自坚持自己的理想,守护着自己的国家,而一般的人,如他的学生,在现实中都会有一定的妥协和变通,学生的变节从俗让他愤怒,他斥责道“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他如此不屑与之为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他的人格特点,也注定了他在仕途会受到挫折。
虽然在他那个时代,自己仕途不顺,但他的形象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末黄文焕认为“千古忠臣,当推屈子第一” 中国人的爱国思想也深受屈子启示。屈子,如画家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思想家尼采死前才小有名气……生前不被理解,死后,多少明主忠臣和百姓歌颂他,千古绝响的人生使之灵魂不灭长存。 说到这里,其实并不是鼓励说以死明志,或是用死亡升华人生的价值。事实上,人生,也可做如庄子、诸葛亮、陶渊明那样的归隐山居,做个闲散游人。
屈原,古之今思
屈子的爱国民族思想,深入我们每个文化血液里,但是现代不提倡“以死明志”或是“以死终结痛苦”。 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请接受自我,也要接受他人,这个道理都懂,但其实做起来很不容易……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如此开放自由,如果你也在悲伤,你也在痛苦,有个人叫“心理咨询师”她愿意接受、理解、悦纳你,包容你的所有一切。面对痛苦,死亡不是唯一的选项,更不是最后的选项,还有个“心理医生” ——你的心灵彼岸,在你的生命前方等着你,抚平你的伤痛,疗愈你的伤口。
上一新闻:从科学史的角度去剖析屈原
下一新闻:九型人格解读屈原之死:自我沉醉的悲情浪漫
(一)一个人的历史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节选《离骚》 历史。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只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只有屈原用神情的笔书写了自己的历史。但屈原书写自己历史的行为,不勉让人撇嘴不屑——他怎么可以如此夸耀自己,也太超级自恋了吧?! [阅读]
今天是端午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殉国投江的日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国的复兴,追求“美政”,最终楚国被攻破后,他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性格决定命运”,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个人悲剧,与其人格特质密切相关,本篇将运用九型 [阅读]
此文不讨论屈原的死因,没经过心理上的“望闻问切”,在此不妄加评判,我也无法判断他是否有强迫型人格,是否患有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在本文中只谈谈我所理解的他那彼时彼刻透露的思绪和心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 [阅读]
演讲人:钱 斌接到了湘鄂赣皖历史文化名人座谈的邀请,并且在湖北谈的就是屈原。接到这个题目,我有说不出来的一种感受——绝对不是喜悦,而是惆怅。因为如果从中国古代法医学的角度来关照屈原,古人的三大自杀方式——投缳(上吊)、服毒、投水(跳水自杀),这三种死法里居然有两种(服毒和投水)和屈原有着文化关联。所以 [阅读]
演讲人:安德义“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出自《易传·系辞》,我们从屈原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来看,他有很多正面的形象。从政治思想角度讲,他忠君、爱国、爱民、敬神,这是他的重要的四个方面。他的政治才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个著名的外交家——“入则与君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从人 [阅读]
演讲人:孟 泽很高兴讲讲梁宗岱对屈原的理解,他在民国三十年五月写作了长文《屈原》,我认为,这是屈原接受史上很重要的文献。梁宗岱,广东新会人,生于1903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岭南大学,少年时便已获得“南国诗人”的称誉,出版新诗集《晚祷》。1924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多所大学学习,得 [阅读]
演讲人:方志远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刚才两位学者的报告对我也是很大的启示。说到屈原,我心里比较复杂。首先,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我十分景仰他。刚才孟老师提到的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等,我读起来有顶礼膜拜的感觉。我个人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诗经》以后、《史记》以前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没有比这更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