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龙舟网(原龙舟信息网)!

一个人的历史——从《楚辞》解读屈原的内心世界

来源:中华龙舟网  日期:2019-06-20  点击:367 
分享:

 (一)一个人的历史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节选《离骚

  

  历史。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只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只有屈原用神情的笔书写了自己的历史。但屈原书写自己历史的行为,不勉让人撇嘴不屑——他怎么可以如此夸耀自己,也太超级自恋了吧?!你看——他先是夸赞自己血统高贵,是皇族后裔,然后又说自己出生的日子是千载难逢的良辰佳日,不仅有吉祥的岁星出现,而且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这暗示着自己出生于美好的季节,自己也是同这个春天一样美好。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父亲为他取的名字也是含义深刻,注定了流芳百世,吐露光辉。俗语说,名如其人,不错这名正如他自己——正则。灵均。他自己不正是如此正直不走邪门歪道,是如此的刚正不阿么,而且他生命的灵气逼人,让人从流传后世的诗篇中遥想他那一双波光流转的美目——让女人为之疯狂,男子相形惭愧的美目。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美的化身,他天生就具有美好的品质,套用一句形容女子的词就是“慧外秀中”。他是一个追求美的使者,在尘土弥漫的俗世,执着地寻求诗意的栖居——他把香花做成装饰挂在身上,香草披挂身上,花的芬芳与草叶的清香于是就开始在四处满溢。他的身体也是如此地芬芳,甚至在那一瞬间他陶醉在这样的芬芳中,几乎不可自拔。然而痛苦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逝,他开始感到了恐慌。是的,刚才那个美好的场景只是一个想像,只存在于理想之中,还没有变为现实。这是最痛苦的——这个美好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时间就让自己老去。香花枯萎,落叶凋零,梦中的美人也变老变丑,一切都进入了萧瑟的暮秋时节。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无奈情绪开始涌现。有人劝告说,算了吧,什么美好的生活,人生就是在混浊中进行挣扎罢了。认命吧,你要改变自己的那条从小就确立的道路,请在内心里切断这条道路。请走一条与尘俗狂欢的路途。

  

  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我们就这样丢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而走向了另一条相反的道路。远离纯洁与诗意,花朵距离我们正越来越远,先是看见一点隐隐绰绰的影子,最后一点影子都看不到了。我们开始远离最初的自己。我们的心总在无人的黑暗中感到莫名的绞痛。为何?因为我们总会不经意间回想起那个最初的梦想。——它依然在黑暗中闪光,照亮我们的脸庞。洞穿生命的尘埃和迷雾,让我们叹息和悲伤。可是屈原,最为一个时刻保存完好自己的人,他是如此地不肯向世俗妥协,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梦。不肯放弃自己高洁的行为。他坚持着,忍受着周围的污秽。他在坚持一种浪漫而诗意的生活方式。他在尘俗中飞起来,是天空行空般的想像让他飞升的。他感觉自己跨上了千里马,在天上、风中狂奔。他以梦为马,让自己的精神超脱庸碌的众生,飞奔在我们眼前,成为在世间疲累行走的我们的向导。

  

  (二) 楚怀王,这个耳根软的男人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节选《离骚》

   

  

  请让我们假设这一幕发生在秋天。一个苍凉、适合感伤的季节。这个季节以落叶为刀,伤人无血。地点,江边。屈原孤独地行走于江边的萧萧落木下,心已被伤得遍体鳞伤。然而这还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失望堵塞心田,几乎让他窒息。他眼前的江水凶猛异常,如同一群饿狼向两岸大石扑抓。幽深的漩涡也在视线里越旋越深。望着一个个暗藏祸心的漩涡,他情不自禁陷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中。

  

  他想到了三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商朝的开国者汤和一呼百应天下归心的周文王。他们3个是品德高尚,身心纯粹的人!他们是真正的王者,一切像申椒与菌桂散发芬芳的人都自动聚集他们四周。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大,民风淳朴。即使小人置身其中,内心的坏念头也会被香风驱散。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优雅地生活,世界是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温暖。没有腥臭、肮脏,没有冷漠和互相倾轧的卑鄙。那是一个可以安顿心灵的时代,出门在外,你不需关门而无任何危险。一个可以自由呼吸自由想像的时代,花朵和美酒摆放左右,舒畅的歌声从喉咙自然发出——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吾与子还兮。人民在田间劳动,干完活扛着工具唱着歌回到家中。一切都是如此诗意和愉悦!人们活在世上,每天做自己手中的工作,完成上天交给自己一生的使命。如此而已。但就在这一过程,人格已发挥到极致,最终获得圆满的归宿。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值得怀念的,更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想到三王只能使自己更加悲伤。自己的“美政”理想破灭了——原本他打算推行一系列改革,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起来。他毫不怀疑自己在治国方面的能力。但前提是,要有一个贤明的国君支持自己。这个国君不必像过去三王那样优秀,但起码不能像夏桀和纣王一样昏庸无道——而这个国君只能是楚怀王,一个生下来就注定做王的男人。屈原把自己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个男人身上。是的,除了这个人,他没有别的选择。他注定要在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缺乏主见的男人身上耗尽一生。


  这个男人背弃了自己的“约定”——想当年,他是多么欣赏屈原。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这样描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意思是说,屈原的记忆力极好,擅长外交和治国之术。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相信屈原是有这个能力的(日后他对怀王的许多劝谏也证明了这一点)。刚开始,怀王是信任他的(甚任之),让他处理国家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大事。这样不是很好吗?在明君和贤臣的互动之下,楚国肯定会一天天发展壮大,在与秦国的争夺战中,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但是,事情往往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楚怀王,这个耳根软的男人,在小人的谗言下不明是非,糊涂了大脑,竟然不分青红皂白不进行客观的调查研究,就一怒之下疏远了屈原。对于此事,司马迁这样记载: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当时,王让屈原制订宪法(估计正是用来改革的法规)。无疑,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上官大夫,一个官职与屈原相当的小人,看到屈原如此受王青睐,从而害上严重的红眼病。值宪法处于草稿状态时,他就扑上去要抢走,争功。屈原为保守机密起见,没有给他。于是他的歹心顿生,在怀王面前造谣说:“大王让屈原弄这个法令,他的尾巴竟翘起来了。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劳,还说除了他,任何人都做不了这件时事。”怀王最讨厌骄傲自大的人,一听这话,怒火万丈。从此一天天疏远屈原。如果将屈原看作是王的妃子,他实是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冷宫。


  屈原在内心策划许久的美政计划流产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小人、小人、小人,他们是国家之大敌。一群蛀虫,蛀空了国家的栋梁。这个不明是非的男人,虽有眼睛,却是个瞎子。王,当初让他托付一切理想的王,如今是多么让自己失望。他想劝谏——喊醒这个处于酣睡中的男人。他是如此聪明,当然明白惊扰王好梦的下场,但是他不能够眼睁睁地看着王继续昏聩下去。他知道,为了国家和国人,更为了内心酝酿已久的那个和谐社会的理想,自己必须去冒这个险。他无法说服自己不去冒险,因为他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放弃了这个理想就等于死亡。他无法忍受庸碌的活着,对他而言,那将如同尸首,将失去任何意义和价值。



相关新闻

  • 一个人的历史——从《楚辞》解读屈原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的历史——从《楚辞》解读屈原的内心世界

     (一)一个人的历史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节选《离骚》    历史。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只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只有屈原用神情的笔书写了自己的历史。但屈原书写自己历史的行为,不勉让人撇嘴不屑——他怎么可以如此夸耀自己,也太超级自恋了吧?! [阅读]

  • 九型人格解读屈原之死:自我沉醉的悲情浪漫 九型人格解读屈原之死:自我沉醉的悲情浪漫

    今天是端午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殉国投江的日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国的复兴,追求“美政”,最终楚国被攻破后,他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性格决定命运”,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个人悲剧,与其人格特质密切相关,本篇将运用九型 [阅读]

  • 从心理角度解读屈原 从心理角度解读屈原

    此文不讨论屈原的死因,没经过心理上的“望闻问切”,在此不妄加评判,我也无法判断他是否有强迫型人格,是否患有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在本文中只谈谈我所理解的他那彼时彼刻透露的思绪和心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 [阅读]

  • 从科学史的角度去剖析屈原 从科学史的角度去剖析屈原

    演讲人:钱 斌接到了湘鄂赣皖历史文化名人座谈的邀请,并且在湖北谈的就是屈原。接到这个题目,我有说不出来的一种感受——绝对不是喜悦,而是惆怅。因为如果从中国古代法医学的角度来关照屈原,古人的三大自杀方式——投缳(上吊)、服毒、投水(跳水自杀),这三种死法里居然有两种(服毒和投水)和屈原有着文化关联。所以 [阅读]

  • 屈原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 屈原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

    演讲人:安德义“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出自《易传·系辞》,我们从屈原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来看,他有很多正面的形象。从政治思想角度讲,他忠君、爱国、爱民、敬神,这是他的重要的四个方面。他的政治才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个著名的外交家——“入则与君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从人 [阅读]

  • 屈原:来自民国三十年梁宗岱的礼赞 屈原:来自民国三十年梁宗岱的礼赞

    演讲人:孟 泽很高兴讲讲梁宗岱对屈原的理解,他在民国三十年五月写作了长文《屈原》,我认为,这是屈原接受史上很重要的文献。梁宗岱,广东新会人,生于1903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岭南大学,少年时便已获得“南国诗人”的称誉,出版新诗集《晚祷》。1924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多所大学学习,得 [阅读]

  • 汨罗江水清吗——如何处乱世 汨罗江水清吗——如何处乱世

    演讲人:方志远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刚才两位学者的报告对我也是很大的启示。说到屈原,我心里比较复杂。首先,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我十分景仰他。刚才孟老师提到的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等,我读起来有顶礼膜拜的感觉。我个人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诗经》以后、《史记》以前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没有比这更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