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龙舟网(原龙舟信息网)!

贵州清水江苗族龙舟节

来源:中华龙舟网  日期:2019-06-27  点击:359 
分享:

   清水节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盘绕地流过贵州省东南部的都匀、麻江、凯里、黄平等十个县,向东流去,汇入湖南省的沅水。该江低水位时宽约136米,高水位时约160米;6月至7月流速为3.18米/秒。夏季水深3至5米。清水江和它的支流经过的地方主要是山地,水道中礁石、险滩极多,但坡度不大的山脚都宜耕种,并有几个宽敞的坝子,土地肥沃,农产品相当丰富。至于那些青山,则盛产木材。沿着两岸的村寨星罗棋布,聚居着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清水江里终年都有木船、机帆船往来其上。而划龙船则是沿河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地区六七十人苗家村寨同举行的节日活动。它上起台江县南哨对岸的施秉县平寨,下截井洞塘对江的施秉县廖洞、台江的五河和小江河两岸。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来自台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稔、剑河等地近三四万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云集在台江,施秉交界的清水江边——台江县施洞口、施秉的平寨,尽情地欢度为期四天的盛大节日——龙舟节。

龙舟节" alt="贵州清水江苗族龙舟节" width="550" height="366" style="width: 550px; height: 366px;"/>

    每当佳节来临,各村寨的苗族人民为了更好地度过这一良辰佳节,在插秧后上岸后,都利用薅秧尚未进行的农闲时刻,扫房开铺,包粽粑,置酒菜,准备热情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朋戚友。而在此同时,中央、省、州的干部与文艺团体,外省外县各族人民和外国友人都纷纷赶来观光。1958年,民主德国曾专门组织拍摄了记录片。1962年,正当我国国民经济始好转的时候,清水江上曾出现二十八只龙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此拍摄了介绍清水江龙舟的记录片。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清水江上的龙舟已达三十五只之多。据统计,近八年来,仅在龙舟节期间就接待了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及香港地区的观光者四百余人。清水江畔的苗族龙舟节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烈,在当时地是任何一个节日也比不上的。为当地民族节日之最。

    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为历史记录较少,故很难考证其真正的起源。《镇远州志》说“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两树应为三树——笔者)。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是日男女其粉饰”。又同年间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民国年间任台江县县长的王嗣鸿《台江边胞生活概况》(《边铎月刊》二卷一期,1984年1月)中都有关于清水江龙舟节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或浮光掠影,或表象杂陈,或根据一家之言,或望文生义。且有些描述,当属歪曲与猎奇,不足为信。

    关于清水江苗族龙舟节的起源,有一段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九保下河打鱼。突然阴霾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其子拖进了龙洞里。老人惊恐万分,立即潜下水去救。可是为时已晚,恶龙早将小孩咬死,拿来当了枕头,正酣然入睡呢。老人愤怒已极,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放火把龙烧死了。但是烧洞的烟雾却弥漫了整个清水江的上空。随着,大雨滂沱,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见亮啄米,牛见不亮吃草,人不见天亮干活。大家什么事儿也干不成,很是发愁。当时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洗衣,孩子将捶衣棒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嬉戏,嘴里不经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么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东方升起了万道霞光,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大家都高兴得吹呼雀跃起来。

    不久,江面上飘着一条花花花绿绿,身子有四五丈长,斗那么粗,闭着眼不动弹的怪物。大家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被烧死的恶龙。胆大的人割块肉烧着吃,还怪鲜美的。这么一传开,谁都想尝尝,便纷至沓来抢割龙肉。拥着挤着,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今属施秉县)发现的最早,分得龙头;平寨(今属施秉县)分得龙颈,塘龙寨(台江县,以下均属台江县)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口的人去得晚了点,只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仅仅分了点肠子。因此,现在杨家寨的龙舟涂成深绿色的(传说龙的肠子呈深绿色),称青龙。

    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当夜,恶龙便给大家托梦说:“我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仿照我的身躯,在清水江、小江河划上几天,让我像活着一样,我便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人们听了,信以为真,就照恶龙所说,先制条小舟来划,果然灵验,降了喜雨。大家更高兴了,纷纷做起龙舟来划。最初大家商定,按照分龙肉的先后顺序来划。如胜秉分到龙头,排在农历五月初五;平寨分得龙颈,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时正值割麦、插秧的农忙季节,为了不误农时,痛痛快快过节,于是各寨又来协商,该在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分期举行竞渡。据说改变日期的次年,就遇到了干旱,大家认为是改变日期造成的,于是又商议恢复农历五月五日在胜秉、平兆两寨划一天作为龙舟节的开始。在平兆举行的仪式,下游宾洞寨的龙舟一定要参加,并且由他们先期到达,施洞的后到,大家划一划,表示一下意思就散走,次日仍然下地干活。到二十四日以后再举行一正式的活动,尽情欢乐几天。经商议平寨为农历五月二十四,塘龙二十五,榕山二十六,施洞二十七,定在上述四个地点集中。这一规定,相沿成习,直到今日。

    世界上许多民族节日,来源自古代人类与自然的斗争。有的因战胜自然而定为节日。有的因屈服和敬畏自然而定为节日。根据前述故事,清水江畔的苗族龙舟节,乃属后一原因。即在渔猎时代,苗族先民可能与毒蛇巨蟒搏斗,将后者杀死,适逢乌云骤起,倾盆大雨,洪水泛滥成灾,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借以报复。因为人们敬畏蛇蟒,进而企图恢复其原形,让其再生,祈求对人的宽恕。清水江苗族龙舟节即源此一端。

    不管怎样,传说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如今的龙舟节,已经变成具有团结群众,联系友谊,方便青年男女相互爱恋的新内容了。龙舟节又是一项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文化。即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文化。一种文化的产生,往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地中海沿岸产生了航海贸易的文化,古代中国大河流域产生的则是农业文化龙舟文化的产生也是这样,在美丽宽阔的清水江及小江河山区自然环境里,形成了一个龙舟文化圈。他们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下面谈一谈现代龙舟节的一般情况:

    第一,划龙舟的村寨,一般一寨一只龙船,两百户以上的多是两只或三只。放龙船的房子形似长廓,称“龙船棚”。棚为一排七间八柱式。木结构,上有瓦面屋顶,依山而建。全长约25.6米,宽2.7米,高为3.24米。经过实地测量十三个寨子的“龙船棚”,长短高矮几乎相等。

    第二,推选龙主:以一个寨或一个氏族为单位,每届(即每年)推选一个龙主。苗语称为“嘎纽”,即鼓主之意,俗称为“鼓头”。“纽”是鼓的意思,本来,划龙舟龙舟应该是主要的,鼓是次要的。但不心龙舟来称呼当年的主办者,而以鼓来作称呼,这可能是划龙舟和“祖鼓祭”的主持者兼办,因而才沿用“鼓主”这一名称。

    “鼓头”是由其共有一只龙舟的住户家里主人轮流担任的。每年龙舟节刚过,“鼓头”杀猪请寨子上的人吃酒的时候,大家都要决定来年的“鼓头”且要将鼓和龙头送到他家里。有的寨子上住着一个大姓的,就视其大姓中分房轮流担任,轮到某房,即由该房按还在世的长辈轮流担任。如老一辈人放弃,因为寨子里家户不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轮到一次,一生中轮到两次算是幸运的了。也有终身没有轮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祖鼓祭”的主持人也是如此产生的。当“鼓头”是极为荣耀的事。当“鼓头”的条件是从各方面决定的,诸如系一方一地的头面人物,或者亲戚朋友众多,自己的家底厚,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至于儿子多的人,也有可能当选,因为亲友多。而最容易当选的,为姑娘多并且多已出嫁的人家(这也许是舅权习俗在节日中的一种反映)。因为当了龙舟“鼓头”之后,这只龙舟每到一地,亲友们来送礼物,这便可以炫耀一下“鼓头”的人缘关系,可以获得好名誉,可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儿女的婚姻前程也有裨益。再则,接受大批礼物,如果处理得当,还会使家中更加富裕。故当“鼓头”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家底,更须考虑亲友的多寡,二者缺一不可。如轮流到家境较差的人家,他不愿放弃时,家族也乐意在经济和饮食上给予帮助。因感亲友太少,收礼不多,有失体面而不愿承担的,就不勉强,而另举他人。

    当上“鼓头”的人会置备糖果点心,外出通知三亲六戚,新老朋友,叫做“透风”。言外之意,即明年我家当“鼓头”了,希望得了你们的帮助,以便让我把龙船划得体体面面的。 受礼者(没有外出通知习俗的村子的亲友,通过其它渠道得知明年自己有亲戚当了“鼓头”的),也开始作隔年送礼的准备。届时,亲友们都将备办的礼物直接送到江边上等待。称“接龙”。送的礼物主要是家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一条长约一丈的红绸缎。女婿的礼物最少是一头猪,而女婿的直系亲或房族,礼物也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要送鹅或鸭。过去,苗寨中当权人物当“鼓头”时,他的亲友也有以牛、马作为礼物赠送的。

    送礼的仪程是这样的,龙舟划进了寨子口,先要放三铳。岸上的送礼人看到是自己的亲友的船来了,便迅速将礼物抬送到河滩边,待龙舟在岸边停稳,送礼人手中的一串鞭炮即炸响,然后在龙头的角上系三红缎,接着斟上一杯酒先敬“鼓头”,又依次向所有龙舟上的人敬一杯,然后才把礼物送到龙舟上面去。

    “鼓头”这一天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但开支也是很大的。除了招待所有参加划船的人三餐饭食酒菜外,在划船结束后,他还得杀猪备酒,招待寨子上的人与客人。当亲友回去时,来的礼物是猪羊,则回赠鸡、鸭。如果送来的礼物是鸡、鸭就不必回赠了。礼尚往来,以后轮到送礼的亲友当“鼓头”,必须按原来他送来的礼物回送去。

    从前,一个村寨上有专门的田土、山林、稻谷或金钱作为龙舟节基金来源的,称之为“众田”,“众谷”。田和山林以每年的收益作龙舟节开支。土改后这一方法即告消失。

    当今的“鼓头”不再是采用轮流方法产生的,而是改用推选的方法。

    第三、砍树制龙舟的时间是九十月的未日。去时,由寨子上备糯米饭些许,一只活雄鸭,一只公鸡,一它刀头肉,一尺青布,一绺丝线,一束麻,一壶酒和香、钱纸以作祭“树神”用。在选中的杉树下,先将青布、丝线缠在树干上,将酒、饭置于树下泥土上,然后焚香,烧钱纸,再将鸭血放出,淋在树干上请“山神”、“树神”受献。然后由一知古规古礼并“富贵双全”(儿孙满堂的)老人向树祈祷:“吉杉啊!请允许我们全氏族将你砍伐去做龙舟。愿你庇护老少吉安,子孙昌盛。”祭礼毕,即由一名事先已选好了的“有福之人”(是青年,要父母双全;是中年,要儿女俱在,忌续弦)动手先砍第一斧。然后大家才把树伐倒。树要倒向东方(因为传说苗族人系溯江西进来此定居,故有怀念先祖的意思)才算吉利。(砍伐龙头用的水柳木时也用这种仪式。)然后,把这根树运到寨子边上的进行制作,木头进寨子的时候,全寨老少要备酒、肉、彩丝线来迎接龙船木,并为砍树者洗尘。

    龙船木运行途中,沿途的亲友都要以酒迎接龙木,并赠送鸭、鹅等,并备一壶酒,一匹长约一米的红缎带系在龙船木上,宾主互相唱歌祝贺的歌,气氛十分热烈。回到寨里,全寨人都会跑来欢迎,并高声喊:“龙来了!”

    龙船木的卖价起码要高出普通木料的一倍,特别是做母船的树,要价更高。有的主人甚至提出要用一头水牛去兑换。

    雕龙头用的水柳木比较好找。选中以后如果树主人不愿意卖,就“偷”。主人发现了也不责骂,但“偷”树人一定要在树下放一篮糯米饭、一只公鸡、一壶米酒。

    龙船木运回寨里,择吉日动工制造。龙舟龙头的制造要同时进行。开工前,要用白鸡烧香烧纸祭一名曰“嘎哈”的保护神,求他保佑龙舟造得顺利成功。之后木匠师傅(若他家有未满月的产妇则不能参加)才动手。一般先由师傅“发墨”,即划好各部位的尺寸与标记,然后所有的男子能刨的刨,能凿的凿,不能刨凿的则做零碎活,总之,各尽所能。待船初具规模之后,再由木匠师傅加工修整。龙舟做好之后还要试划。制作龙舟一律是义务劳动,只有雕匠师傅才可以得到一篮糯米饭,一只红公鸡,一壶酒的酬谢。

    龙舟造好之后,要祭祀和庆祝一番。由全寨每户视其家境情况凑钱物进行,全寨老少于龙船棚内欢宴,并击鼓跳舞唱歌,兴尽始散。

    第四、形制与装饰:龙船船体一律用杉树。中为主船,苗语称“台迷”,意为“母船”。两侧各一小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均由三根粗大、完整的树挖成槽形的独木舟并排捆成扎而成。母船粗大,挖成六个舱。每舱长约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长至21、24米间。宽约0.7米。其前部接龙头处翘离水面0.9米高。中间的四舱是供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赠家畜、家禽的,和当日桡手中餐食品。

    两侧两只子船较小,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为桡手站立用桡的地方。

    龙头木选用水柳树(苗家称“动加机”,质轻且韧,宜于雕刻。选材长3至4米,直径约0.3米,具体大小视龙舟船身而定。龙头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龙劲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小木板封洞口(据说若不掏空,船龙将与水龙相斗。实则掏空后可减轻船头的重量,有利竞渡)。颈背刻龙鳞,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并嵌以小玻璃片。犹如真龙在闪光。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很是炯炯有神。龙嘴里有一个活动的珠子,龙头昂首向天,须发飘拂,可谓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头两边不要安上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左右两只角上向前方的一面还要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句子。这是因为苗族的“龙”是“水牛龙”的缘故。  

    第五、仪式与禁忌:节日期间,“鼓头”家每天要蒸上一甑糯米饭,备好米酒、肉、鱼、鸭等菜食给龙舟上的人吃。凡在龙舟上吃饭的人都用手抓饭吃,不用筷子,以怀念远祖先民的生活。煮饭与烹肉的人必须由老年或中年的“有福气”的男人担任。蒸饭时,甑口不能加盖,煮肉、鸡、鸭昧许在锅中翻动,饭蒸熟后,把鹅、鱼、肉摆放在甑口,搬上龙舟供船工员食用。饭甑抬走后,留下的锅具都不许搬动,直到龙舟返回村寨后才能动手。最为禁忌的是妇女不得上龙舟,其次妇女生孩子,坐月子,则全家一律不许触摸龙船,否则会“发生不测之事”。

    龙舟的开划仪式既严肃又庄重。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即推舟下水。二十三日方可用篾条将母子船捆扎在一起,然后将龙头安放母船上。二十四日举行开划仪式时,“鼓头”要准备一只白公鸡、一壶酒。在河滩边置一方桌,立龙神之位于其上。沿桌脚则绑一根剔枝去叶并剥去树皮的五倍子树棍,上留一杈,绑雨伞一把,系红布一段,剪白纸一串(象征缟素。雨伞则是象征人类的保护神被人类始神“姜央”放火烧房子,使他衣服烧着了,保护神只好打把伞遮羞的意思),芭茅草一把(芭茅细长,形如刀,取避邪之意。此草敬神之后随船带走,插在船尾小孔中,待到龙舟集结地,再由艄公将它分给一个人一根,然后统一动作,抛入江中)。桌上摆只白公鸡,一罐米酒象蜜糖。这山叫一声,那山喊一喊,请你们龙神、地神、山神齐下山,同心协办保龙船平安清吉,无往不胜,赐给大家添子孙,多象鱼儿千千万,”等。

    请了众神之后,才杀白公鸡,将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几皮翅膀毛夹在五倍子树棍的小杈上,将鸡煮熟,盛在大碗中,又烧香化钱用酒滴在地上,向神灵献熟食。接着,锣鼓顿响,将龙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划上一圈才离去,前往比赛地点。近代有些寨子在开划时并不兴祭祀,只在江边临上龙舟一刻,由掌艄者大喊三声:“兄弟们!划龙船去哟!”众人则齐声和“啊”,如此三次,便启程。祭祀的东西在龙舟比赛场地回来之前不得挪动。

    第六:舟上人员。计有“鼓头”一人,锣手一人,撑篙一人,理事一人,艄公一人,他们分别站或坐在母船上,每只子船则站十六名桡手。

    “鼓头”身着夏岂有此理长衫,外套特制镶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的绒背心,戴一副墨镜,头上戴特制的宽边麦草帽,手提一面直径约一尺两面蒙着鼓皮的鼓坐在船的最前面,背靠着龙船头,而向桡手,按“咚咚咚咚”的节拍击鼓。比赛时他负责发号司令,猛烈击鼓,催促桡手奋勇向前冲刺。

    锣手:坐在离鼓头1.5米的地方。锣的直径约一米,挂在一根锣竿上,竿头雕了一只小龙头,锣绳即挂在龙口中。由一田扮妇女装的十岁男孩担任。行舟时应着鼓点节奏敲打,合成为:“咚咚咚咚多!”的声响。他身佩银项圈和精美的银饰衣,头戴银凤冠,衣着十分华丽。这个小儿是由“鼓头”家族中选出来的。由这一老一少掌鼓击锣,有人说这象征着保公与九保父子俩。但此说不尽合理,九保是男孩,何以打扮成女孩?这可能基于苗族身居水乡,早年有男女共同泛舟的习惯,后来因江上风浪太大,舟速太快,妇女体弱不支,出现东芝落水惨死的事,乃改为男子划舟,妇女不再上舟。男扮女装小儿即象征不忘古时风俗。

    撑篙:苗语称“纽富”,由“鼓头”请来。力气好,识水性。两船相遇或近岸时可以一篙撑开。

    管帐:每到一地,亲友送上礼物时便作记录,便于“鼓头”将来还礼。

    桡手:每只子船十六人,每舱四人。站着,不坐,比赛时略取弓箭步兀立。他们一律穿紫青色土布对襟短衫和阴丹士林布裤子。忌卷裤脚(意为正在求雨还卷裤脚,有怕雨之嫌,于求雨不利)。腰扎一条宽约一寸的织花钉上银泡泡的腰带。头上则戴精巧绣边的“马尾斗笠”。帽沿插着三片如同凤冠的银片。从前划龙舟时,每人都身披蓑衣,头戴纸糊的斗笠,以示祀雨。桡手的烧片长约2米,宽10厘米,手持端为柱状,下水端为扁担形,最下端呈弧状尖形。

    艄公,苗语称“达带”,要识水性,善于应变。他以手中的长桡片充舵桨。一面掌握船行方向,一面发出调节桡手用桡节律的号令。因此清水江的龍舟上,鑼鼓只起助威、渲染氣氛的作用,而齊橈的重任则落在艄公的身上。

    农历五月二十四,正式比赛。各寨龙舟皆赶到平寨。这时,沿江“鼓头”的亲友都纷纷来到江边,燃放鞭炮,戴歌迎接,称“接龙”。

    各只龙舟到齐后,马上进行比赛。办法是采取抽签的方法对阵淘汰败者,每批三只,赛程约五百米。发令皆以放铳为信号。优胜者一、二、三名在此比赛后分别发给船上令抢夺,也有发奖旗或银牌的)。

    在同一天,在赛龙舟的江面附近沙滩上还进行球赛、赛马、斗牛、斗鸡等活动。还进行各种文艺演出。

    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还有少男少女们的“游方”,即谈情说爱。而集市上的贸易也伴随进行。

    龙舟赛快要结束时,只只龙舟满载着礼品缓缓而去,岸上的人们则和船上的亲友挥手告别。这时,龙舟上的桡手们则放开情怀,向人们高唱着节日即将过去,让我们来年再相会的歌子:苗岭山青青,沐浴着阳光。清水江流水,翻腾着金浪;龙舟佳节啊,过得真舒畅。禾苗点头笑,翠柳把手罩,龙舟节过后,应该把心收,种田得丰收,年年都欢笑。

    清水江的龙舟节也和全国的情势一样,又热闹的时候,也有不能进行的年月。近十年来,它也和全国各地的龙舟活动一样越来越活跃。我们相信,清水江的苗族龙舟节将会引起国内外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者的兴趣和关注。

(编者按:清水江的龙舟及其龙舟节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子母木舟构型,还有特定的龙舟文化现象。贵州省有关部门已决定在台将显施秉建立龙舟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在此,我们特别请台江县文化局通同发专此短文。吴通发,台江县人,苗族,1958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后一直从事苗文化研究。五十年代末即对该对区龙舟进行系统调查并多次在报刊杂志上介绍清水江龙舟文化。)



相关新闻

  • 三水父子四人痴心龙舟制作,技艺声名远播省内外 三水父子四人痴心龙舟制作,技艺声名远播省内外

    李保安在制作龙舟。/本文图片均由佛山日报记者刘文伟 摄晚春时节,天气渐热,在三水西南街道洲边村委会一处大棚工地内,一个白发稀疏的老人光着膀子,挥动斧子,一根约1米长的杉树原木经过粗加工,渐渐变成一个长1米、宽约60厘米、高约30厘米的长方体。接下来,这个长方体将被安放在一艘50人龙的“龙筋”处——它将成为“将 [阅读]

  • 传统龙舟艺手人-龙舟制作从筋骨入手 传统龙舟艺手人-龙舟制作从筋骨入手

      图:梁镇洪享受雕刻龙头农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自古以来便有扒龙舟、食粽等节日习俗。作为昔日全港聚居最多渔民的港口,香港仔的赛龙舟已有百多年历史。每年节庆一到,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平静的水上来去如飞,浪花四溅,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龙舟的製作手艺在香港已式微,记者日前到广 [阅读]

  • 龙舟制作传承者冯沛朝:传承龙舟制作技艺亏本也要做 龙舟制作传承者冯沛朝:传承龙舟制作技艺亏本也要做

    ▲龙舟制作传承者冯沛朝 记者 付碧强 摄研发制作缩小版龙舟供不应求在中堂,龙舟也被人们称呼为“怀女船”。这是当地人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怀女师傅传承龙舟制作技艺的认可和点赞。二十多年前,冯沛朝从父亲冯怀女手里接过技艺,坚持手工制作龙舟。在龙舟制作传承路上冯沛朝“攻守兼备”,制作大龙舟亏本,但为了传承技 [阅读]

  • 佛山巧匠潜心“造龙”60年!原来龙舟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佛山巧匠潜心“造龙”60年!原来龙舟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每逢端午节,佛山人一定会看扒龙舟。你知道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舟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吗?文化君走进佛山家族式龙舟作坊,为你揭秘龙舟制作全过程。在三水西南街道洲边村一处大棚工地内,一个白发稀疏的老头正在挥动斧子。一根约1米长的杉树原木经过粗加工,渐渐变成一个长1米、宽约50厘米的长方体。接下来,这个长方体将被安放 [阅读]

  • 我在山塘,赛龙舟 | 疍家文化,水上闪烁的时光之鳞 我在山塘,赛龙舟 | 疍家文化,水上闪烁的时光之鳞

    “喂!撑条船仔过来唷~”“嘿!来囖~”如果你在山塘镇的龙舟广场安安静静地停留过,你一定会被这样的场景吸引到:一个老翁光着脚戴着草帽,挑着一小箩的蓝刀鱼或者小河虾归来,来到阶梯边,吆喝一声不远处的亲属,他们便摇晃着一条小船,过来水边接他回到大船上。这艘大船,便是他们的家。他们,是山塘的疍家人。水上人家-疍 [阅读]

  • 我在山塘,赛龙舟丨山塘面貌处处新,七彩画笔添新衣 我在山塘,赛龙舟丨山塘面貌处处新,七彩画笔添新衣

    山塘的美,藏在街头巷尾新旧建筑的碰撞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就是一个拍照胜地美丽乡村七彩画笔添新衣山塘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就如在新东村,曾经的脏落差小村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变得焕然一新。村中的老人们照常来到这里休闲聊天、健身娱乐,跳跳舞、散散步。村民都说,在村里能有这样的休闲生活来之不易。因为在还没有 [阅读]

  • 龙舟节说龙舟故事!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龙舟之最” 龙舟节说龙舟故事!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龙舟之最”

    端午前夕,龙舟活动纷至沓来,沉睡了一年的龙舟从起龙开始,经历采青、招景、探亲等,在大大小小河涌热闹穿行。市桥水道,市民撑伞在岸边看龙舟“探亲”。龙舟“趁”景热闹的龙舟赛其中,番禺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这里有众多的龙舟习俗和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1“最”威水大乌龙龙船可平干戈作为龙舟之乡的番禺,不仅龙船式 [阅读]

  • 我在山塘,赛龙舟 | 手工龙舟的背后:山塘百年的匠心 我在山塘,赛龙舟 | 手工龙舟的背后:山塘百年的匠心

    上期,清新TV的小编开始为大家介绍我们清新的“宝藏男孩”—山塘镇,大家是不是都特别期待即将到来的“传统三人燕尾龙舟赛”呢?随着时间的流逝,参与扒龙舟的人越来越少,而做龙舟的人就更加少了,刨木、造型、打磨.....造一条新船需要造船者全手工制作一个月。每一场精彩的龙舟赛背后,都离不开山塘手工龙舟匠人的默默坚守 [阅读]

  • 东莞麻涌龙舟“趁景”出发 东莞麻涌龙舟“趁景”出发

    农历五月十六(6月18日),是麻涌一年一度的龙舟景,2019年麻涌镇“德永佳杯”龙舟锦标赛。经过紧张刺激的角逐,漳澎勇夺男女子双冠军。今年麻涌的龙舟,精彩依旧,创新更是可圈可点,如首次应节推出麻涌手信文创伴手礼,还首次推出通过5G技术在各大平台进行直播。& [阅读]

  • 废旧物品制作“龙舟” 在句大学生“旱地龙舟赛”闹端午 废旧物品制作“龙舟” 在句大学生“旱地龙舟赛”闹端午

      中国网·美丽句容讯 比一比用废旧物品制作成“龙舟”谁的造型“摆”,赛一赛“旱地龙舟”哪组跑的速度快?端午假期里,来自句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茅山校区的大学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旱地龙舟赛”,现场妙趣横生,让大家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  活动现场,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利 [阅读]